【全等三角形证】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推荐5篇)
第一篇: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九节的内容,1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1) 使使学生能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发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2)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并了解它的证明 (3)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类比、归纳;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系统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难点:定理1的证明方法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投影片 2.观看相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问题,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 2、 到目前为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几个? 3、 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 学生回答证明三角形的两种方法 通过提问既起到复习旧知识又起到引出新问题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 1、新课讲解 (1)、做一做,做出两个三角形来试验是否相似 。 (2)、师生共同总结: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应用新知 教学例1:已知:△ABC和△DEF中A=40,B=80,E=80,F=60 求证:△ABC∽△DEF 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三角形的`与原三角形相似 3、例题 小结 1、学生亲手实践 2、学生理解 3、边听讲边思考 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的准确性,理解,消化主要知识 例1,例2的练习加强学生,以达对定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与掌握。 (三)、随堂练习 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练习应用 巩固知识 (四)、课时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获得哪些收获? 分小组交流后个别回答 知识系统化 (五)、课后作业 习题4.9 第1题、第2题。 六、教学流程图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合学习实际;能够结合具体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能够密切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情感目标的建立。 2.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组织合理,练习题简洁、精练,表达准确,整节课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3. 教后反思,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布置作业,基础题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巩固课堂知识,开放性题是针对成绩较好的同学的,能够拓展他们的思维。 八、 教学后记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讨论、引导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一幅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已知:如图,△ABC≌△DEF,请找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答:AB=DE,BC=EF,AC=DF,∠A=∠D,∠B=∠E,∠C=∠F。 3、若有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画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吗?如何画? 答:能,先量出这个三角形纸片的每边的长,各个角的度数,然后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每边长,每个角的度数分别等于已知三角形纸片的每边长,每个角,这样作出三角形一定与已知三角形纸片全等。 4、如上图,△ABC与△DEF满足上述六个条件的全部可以使△ABC与△DEF全等。如果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能保证△ABC与△DEF全等?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 这节课就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二、新课讲授 1、只给出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大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⑴、给出一个内角,一条边;⑵、给出两个内角;⑶、给出两条边。 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⑴、三角形一个内角为30°,⑵、三角形的两个内角⑶三角形的"两条边 一条边为3cm;分别为30°和50°;分别为4cm,6cm。 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注解〕:若给出的条件能够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则班上所有同学所作的三角形都应该全等;若给出的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只要按照同一要求作图,只要有两位同学作的三角形不全等,即可以说明给出的条件不能使两个三角形全等。特别地,只要能举出相关的反例能说明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可以适当减少作图环节。 3、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⑴、都给角:给三个角;⑵、都给边:给三条边; ⑶、既给角,又给边: ①给一条边,两个角; ②给两条边,一个角。 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 ⑴、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和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⑵、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结论:边边边公理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B=DE AC=DF△ABC≌△DEF(SSS) BC=EF 注意:三边对应相等是前提条件,三角形全等是结论。 5、由上面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如图,是用三根长度适当的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所得框架的形状固定吗?用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的形状固定吗? 三角形框架形状和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四边形框架形状是可以改变的。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举例说明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投影片) 三、例题与练习 例1如图,当AB=CD,BC=DA时,图中的△ABC与△CDA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答:△ABC与△CDA是全等三角形。 证明:在△ABC与△CDA中 AB=CD(已知) ∵AD=CB(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例2变式题如图,当AB=CD,BC=DA时,你能说明AB与CD、AD与BC的位置关系吗?为什么? 答:能判定AB∥CD 证明:在△ABC与△CDA中 AB=CD(已知) ∵AD=CB(已知) AC=CA(公共边) ∴△ABC≌△CDA(SSS) ∴∠3=∠4,∠1=∠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B∥CD,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1)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2)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4)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2、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五、作业 课本第160页,习题5.7数学理解第1、2题;问题解决第1题 六、板书设计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AB=DE AC=DF△ABC≌△DEF(SSS) BC=EF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将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共分三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以及全等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是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其他判别方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情分析 由于初二的学生对几何的认识还很有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三角形,本节课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思想、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并初步学会运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以及探索思路的选择。 为突出重点:我安排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练习题,以引导学生熟练的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 为突破难点:利用分类思想引导孩子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结论。 五、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探索式教学”、“启导式教学”。 2、学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展示玻璃打碎的情景。 2、提出以下问题: (1)该如何配一块和原来一样的玻璃呢? (2)两三角形全等需概念的所有条件都满足吗?如何尽可能的少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回顾已学知识,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索,诱发新知。 (二)交流讨论,探索新知 1、探索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条件,在学生对导学案的处理的基础上,我组织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下列三角形: 只给定一边时(多媒体出示不同的三角形): 只给定一个角时(多媒体出示不同的三角形):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从而认识到: 只给出一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简单的情况入手,通过动手实践验证只满足一个条件时是不能画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从而引出活动二。 活动二: 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照下面的条件做一做(师提示). 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 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为30°和50°. ③、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6cm. 对于活动二先让学生汇报(导学案)有几种情况,体会分类讨论的必要性,然后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别去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再让各组学生展示学生所画的三角形,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及获得的结论。 小组一:解决问题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条边为3厘米。 画出的三角形几乎都不一样。(多媒体演示) 结论:这三个三角形不全等。 小组二:解决问题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50°,画的三角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样。(多媒体演示) 结论:这两个三角形不能重合,即不全等. 小组三:解决问题③、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cm、6cm,所画出的三角形也不全等。 (多媒体演示) 师总结: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那么给出三个条件时,又怎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有两个条件满足时两个三角形能否全等,应该如何去划分(两边、两角、一边一角)本环节也是为下一活动满足三个条件是两三角形是否全等做铺垫。 活动三: 接着提出以下问题: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 引导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在三角形的3个角和3条边中取3个条件,有几种情况。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的方法。本节课主要研究给出3个角和3条边的情况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40°,60°,80°.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4cm、5cm和7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对于问题(1)鼓励学生去思考,只要学生能列举出反例即可,多媒体演示下图: 对于问题(2)先引导学生交流画法,多媒体演示画法,然后鼓励学生去画,并将所画的三角形剪切与同伴的是否重合。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你能发现什么结论?你是如何获得的?若改变三角形三边的取值,你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 学生活动:几个同学一组画三角形,并将所画的三角形剪切,判断其能否重合,并总结所获得的结论。 师总结: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边边边”或“SSS”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用分类思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这里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动手去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激活学生思维,感受反例的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归纳总结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新知,探索性质(多媒体展示) 1、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2、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CE,AF=DE,要使△ABF≌△ECD,还需要条件 设计意图: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能力。 以上是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 活动四: 取出课前用长度适当的硬纸条和大头针自制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并拉动它们。(多媒体演示,展示生活中的应用) 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应用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发散思维,强化新知 1、如图,AB=AC,BD=CD,H是BC的中点,指出图中全等三角形,它们全等的条件是什么? 2、四边形ABCD中,AB=CD,AD=BC。△ABC和△CDA是否全等?∠A=∠C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尝试独立解决,显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现有差异发展,达到共同提高。 (五)师生小结,反思提高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存在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六)布置作业,反馈新知 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它是三角形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又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其他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力目标:通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小组合作等活动归纳出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培养宪政“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运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三角形相似的探索,特别“对应”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贯穿于本节课教学环节的主线是:观察---探究-----讨论----归纳-----巩固展示,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同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来突破重难点。 三、学法指导 (1)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和多边形相似,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相似”和“全等”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要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八年级学生总体较好动,且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更多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5分钟) 问题:课本第94页,思考……………….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应注重: (1)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多边形相似的条件,强调边对应,角对应。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学生活动,探究新知 (10分钟) 学生活动1:课本第94页,思考: (1)如何画出三个三角形 (2)三角形1与三角形2全等吗?由学生表述并书写。 学生活动2: (1)师提问:根据多边形相似的条件,你能判断三角形1与三角形3相似吗?引导学生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方面思考 (2)学生测量、计算、思考、探究…………………… (3)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1: 如果说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数学语言:在△A“B”C“与△ABC中,若∠A“=∠A,∠B”=∠B, 则△A“B”C“∽△ABC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学生对“对应”的把握 (2)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适当运用“不错”“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 (3)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和质量如何。 3、例题分析、讲解 (10分钟) 例1:课本第94页:例1 例2:课本第95页:例2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在已知题知中如何寻找两个对应角相等 (2)进行规范的板书 学生活动3:课本第95页:思考:…………….. 此环节由学生分析并书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趁热打铁,巩固新知 (10分钟) 本环节设计4小题,为课本第95页到96页练习1―4题,由学生单独思考并书写推理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 (2)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适时表扬书写规范,说理清楚的学生,通过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学生成果展示 (6分钟) 展示内容与方法:巩固练习的4小题,在展台上进行分析过程并强调如何规范书写,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和肯定。 6、总结新知,强调数学思想方法 (3分钟) 设问法,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学习小结的知识内容 (2)在能力和情感方面有什么提高和体会,这与“三维目标”相呼应。 (3)教师强调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7、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在讲学稿上,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理念。 8、板书设计 (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 (2)例题讲解 例1: 例2: (3)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本节课中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的最后一个判定,在学习新知识中我们复习前面所学的SSS,ASA,AAS,也为后面的尺规作图打好基础。另外也对后面的三角形的相似等知识学习提供了保障。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用两角一边进行画图和验证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中,探索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边角边”,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还对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进行探索。 (2)能力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和能力。有关数学题的答题规范化的培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教材重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现在处于几何推理论证的初步阶段,从这章开始,学生应该逐步学会几何证明,几何证明题的推理证明的书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同时,我们知道,以前学生学习几何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从这章开始出现了几个图形的变换或叠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一个难点。 鉴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AS”,并能应用它们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探索“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是难点。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学具:剪刀、纸片、圆规、直尺。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并且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很好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我们在前面学过______ _______ _______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设疑引题,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小颖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她想画出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她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帮小颖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引导活动“想一想”,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重要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已学过的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两边一角能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首先通过画图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进行对比来判断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特别的小组用叠合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三角形全等,由此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4(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活动三: 在学生画出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图上,让学生观察,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由此得出结论,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揭开秘密,针对此结论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巩固。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形中三角形全等吗?由于此图来自本城市的重要工程,所以学生很快能理解两边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结论。并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并可以应用数学解答实际问题。 (四)练一练,用三个例子来巩固“边角边”的应用。 由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点评―教师点评的流程讲解练习。让学生知道一般的我们写三角形的有关题时,对应顶点应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并且要知道每一步的理由,但不一定要写出理由来。链接中考要求对学生的答题规范化能获取高分。比如在第三个题中:3.在△ABC中,AB=AC,AD是∠BAC的角平分线。那么BD与CD相等吗?为什么?回答相等,然后再说明理由。这样才规范。还有公共边的写法,第一题中就写成“AC=CA”而第三题的公共边应写成AD=AD。中考答题规范化应该从七年级抓起。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剩下的题。 以上就是【懂先生】有关【全等三角形证】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推荐5篇)的介绍。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看看全等三角形证明题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难题 相关文章。相信一定对你有所帮助。第二篇: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教学设计
第三篇: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教学设计
第四篇: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教学设计
第五篇: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教学设计
相关阅读
-
概要: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一、教学内容分析,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三、设计思想,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三)、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
概要: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内容分析,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三、设计思想,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三)、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
概要: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
-
概要: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范文2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二、探究,三、应用举例,四、练习,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
概要: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范文3篇)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一、创设问题情境:,复习回顾,二、探求新知:,例1、,例2、,师生共同小结:,作业,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内容,选用教材,授课人,授课章节,学 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 堂 教 学 设 计,教学内容,作业,板书设计,小结
-
概要: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范文6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探究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手段,五、教学过程,六、作业,七、板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强调说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获取概念: